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交流探讨
贵州遵义市“六个一批”盘活闲置扶贫项目资产
字号: 分享:
遵义市“六个一批”盘活闲置扶贫项目资产

近年来,遵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盘活闲置扶贫资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按照权责清晰、动态推进、实事求是、分类盘活的原则,在摸清底数、确认权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闲置扶贫项目资产盘活路径,促进扶贫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截至目前,已盘活闲置扶贫项目资产132个,涉及资金1.5亿元。

一是改善运营盘活一批。对权属主体具备自主运营条件,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闲置低效的扶贫项目资产,通过引导权属主体改善运营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开拓产品市场、打造产业品牌,形成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对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市场前景,但缺乏流动资金的,协调财政、金融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对原有项目技术保障不足的,通过科技特派员,引入专业技术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致富能手等,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提高其自主运营能力水平。如,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2019年建成的28个白芨育苗大棚,因经营不善处于闲置状态,2021年该大棚资产确权到村后,村委会积极发挥“创业带富”的组织和管理优势,通过“乡村振兴贷”解决产业发展启动资金15万元,并聘请1名有食用菌种植经验的退伍军人负责资产的运营管理。2022年,大棚基地年产香菇34万斤、产值119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二是引导租赁盘活一批。对自主经营意愿不强、管理水平较低、经营效益较差的扶贫项目资产,引导具有发展需求、生产能力、市场渠道但缺少运营设施的经营主体承租,减少经营成本,实现租金、运营、产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如,道真县阳溪镇阳溪社区扶贫资金修建的蔬菜冻库因市场因素影响,原经营主体亏损严重不再经营,导致蔬菜冻库闲置。阳溪社区将冻库出租给当地食用菌企业,按资产价值的5%收取租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又如,正安县凤仪街道文昌社区充分利用珠海援建资金,将闲置的果蔬批发市场改建为“正安·中国西部茶叶交易市场”,采取摊位租赁运营方式,引进茶企34家入驻经营。2022年,完成白茶交易120吨、产值2.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80余个,实现租赁收益22.8万元。

三是招商引资盘活一批。对区位优势明显,招商条件较好的低效闲置扶贫项目资产,通过相关渠道发布闲置资产信息,引进具有成熟管理运营经验或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入驻经营,将现有闲置低效扶贫项目以资产入股、托管等方式投入相关经营主体,实现扶贫项目资产盘活。如,桐梓县海校街道食用菌项目因经营不善造成43个大棚闲置,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改种大棚芹菜、韭菜、空心菜等,租金按年度计算,并采取三年一次议价,稳定经营者信心,目前该项目运行良好,吸纳当地50余名劳动力就业。又如,播州区鸭溪镇堰坎村2016年实施的肉兔养殖项目,建成之初由村级合作社自主运营,但由于市场拓展不足和养殖技术缺乏,2020年,该养殖项目闲置。2021年,鸭溪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艾田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20万元,对原养殖项目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换代,2022年,出栏肉兔6万余只,产值达400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四是转变用途盘活一批。对受市场因素影响导致闲置的经营性资产,结合现有产业资源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精准选择最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在不改变权属的基础上,转变扶贫项目资产用途实现盘活。如,凤冈县进化镇红安村2017年通过扶贫资金修建的万寿菊收购点闲置后,红安村委会立足实际,与当地一家沙发生产企业合作,将收购点改造为沙发加工厂,解决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务工10余人。2022年,加工厂实现总产值300万余元,利润50万元,村集体分红8万元。又如,桐梓县大河镇龙坪村肉兔繁殖基地,2020年因经营不善造成资产闲置。2021年,大河镇政府将其改建后转变为养猪场,由村合作社与当地一家养殖企业合作运营。2022年,实现村集体分红7.8万元,并与当地18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建立代养机制,户均增收3万元。

五是资金支持盘活一批。对因市场变化导致原有扶贫项目资产因功能不全和设施不完善而闲置的,在不违反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安排资金对原有的厂房、内部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产功能,使其满足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盘活运营。如,汇川区芝麻镇新民村蛋鸡养殖扶贫项目由于设施不完善造成资产闲置,2021年,经新民村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同意,投入衔接资金49.5万元用于改造提升设施设备,将其改建为肉牛养殖圈舍,并与一家公司合作运营。2022年,实现利润200万元,向脱贫群众分红近10万元。又如,正安县土坪镇石志村白茶加工厂,由于设施不完善导致无法运营,投入衔接资金40万元改造完善功能设施后,由村委会自主运营。2022年,向脱贫群众现金分红2.2万元,发放化肥约240包、辣椒苗8500盘,折合人民币11.5万元,累计分红达13.7万元。

六是股权投资盘活一批。将扶贫项目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采取股权投资方式,由资产权属主体将项目资产入股到优质企业,协议确立合作关系,依托企业技术和销售渠道,由经营主体结合产业发展开展资产运营,构建起“村企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如,习水县寨坝镇永盛村生态农业商品深加工基地,由村委会采取资产入股方式引入一家市场主体种植加工食用菌,由公司全权负责经营管理,村集体按比例分红。2022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解决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务工20人。又如,汇川区泗渡镇观坝社区草莓基地受技术和市场因素影响,生产经营效益不佳,2021年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遵义市有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村集体+经营主体”的合作模式,将原种植项目流转的土地资源及其附属基础设施形成资产,入股到新经营主体,流转土地618亩打造“草莓小镇”,其产品销往重庆、成都等260余家大型商超和批发市场。2022年,实现村集体分红20万元,带动60余户农户参与草莓种植,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促进农民增收350万元。

    (省委改革办根据遵义市委改革办材料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