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五聚焦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遵义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高度重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以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为基础,通过多方面举措和扎实工作,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搬得出”向“稳得住、有就业、快融入、逐步能致富”的高质量转型,为搬迁群众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聚焦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安置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小区、楼栋等不同单元建立党组织,确保党的领导全面覆盖,形成上下联动、高效执行的组织网络。已落实安置规模1万人以上安置区由县(市、区)主要领导包保、1万人以下的安置区由县(市、区)副县级领导包保,搬迁群众中现有党员1929人,新建街道党工委1个,党总支部49个,党支部223个,党小组283个,为安置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织密网格管理。建立“党建+网格化”的治理体系,在185个安置社区(村)全面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模式,构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治理架构,现有管理人员19589人,其中社区干部1453人、楼栋长2297人、脱贫户(监测户)帮扶干部15082人、就业信息采集员450人,划分网格实现精细管理。如新蒲新区松源社区划分为6个子网格,动员234名党员干部参与服务,解决搬迁群众问题210件次,实现“小事不出楼栋”。三是提升服务能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强化搬迁党员动态管理,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充实壮大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党总支部定期议事制度,党支部党建责任清单,党小组网格化管理制度,形成阶梯式、网格化服务模式,以党员大会、群众会、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感恩、融入新社区等主题活动,使搬迁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增强对新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仁怀市针对群众产权登记难的问题,采取上门收件、减税降费等便民措施,为搬迁群众办理住房产权登记手续,让搬迁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服务带来的便利和温暖。
二、聚焦就业增收,增强发展动力。一是精准摸排就业需求。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对易地搬迁群众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精准的摸排,建立详细的就业需求台账,并加强政策宣传和宣传教育,努力消除搬迁群众“等、靠、要”心态,不断发挥搬迁群众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移民”变“市民”。二是分类开展就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结合本地区及省内外的用工需求,分类别、分层次对搬迁群众开展免费的就业创业和实际操作培训,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实现稳定就业奠定坚实基础,现已累计培训14809人次,今年已累计培训761人次。三是强化劳务输出力度。以有组织劳务输出为抓手,通过举办大型招聘会、开通免费劳务直通车(高铁)、深化劳务协作、优化就业服务等措施,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并在务工集中地设立服务工作站,落实稳岗补助、交通补贴等政策,促进搬迁劳动力5.76万人(搬迁脱贫劳动力4.75万人)外出务工,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0.8万人。四是扩宽就近就业渠道。统筹好县域内就业资源,引导各种政策向搬迁群众倾斜,并通过搭建就业平台、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三级联动和以工代赈项目等方式推动帮扶车间(基地)发展,并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搬迁劳动力4.1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其中:帮扶车间(基地)吸纳解决就业0.2万人、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0.6万人。2024年9月,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习水县东皇街道代表贵州省以“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截至目前,搬迁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从2020年的2.12人增加到2025年的2.24人,人均就业落实率从2020年的92%增加到2025年的97.37%,已高质量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标。
三、聚焦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一是抓好戴帽资金项目建设。2020年以来,获得中央财政衔接戴帽资金6.8亿元,实施项目604个,其中投入2.4亿元支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193个,累计分红资金1449.17万元,带动搬迁群众5509人就业,并在习水县、正安县、湄潭县、凤冈县、桐梓县、务川县、道真县、赤水市、余庆县等9个安置点完成了省级示范点项目创建工作。二是抓好市级专项资金项目建设。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专项预算资金6400万元,已批复实施31个项目,增加安置社区集体资产6400万元,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49.54万元,带动555余名搬迁群众就业,有效促进了安置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三是抓好特色产业“三链融合”。开展安置区和周边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发展,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吸纳更多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发展特色农业链,如道真县实施“菜县菇乡”战略,在安置点周边建设9个食用菌、蔬菜扶贫产业园,覆盖1100多户搬迁户就近务工或租棚经营;凤冈县临江村发展“微田园”模式,搬迁群众在安置区附近开辟小菜园,既降低生活成本,又延续农耕习惯。发展特色轻工业链,如习水县从广东引进东莞市长骏鞋业有限公司,重新在习水注册成立贵州骏华实业有限公司,带动搬迁群众700余人就业,月平均工资3500元左右;凤冈县凤翔社区代管商铺厂房20间、门面108间,引导企业设立就业帮扶车间(基地)8家、创业优惠门店128个,实现“楼上住人,楼下务工”的便利就业模式。发展特色文旅链,如正安县依托吉他产业园,打造民族文创街区,配套建设卫生院、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等设施,使“村里人过足了城里人的‘瘾’”。
四、聚焦社区治理,营造和谐环境。安置区配建天网工程153个、雪亮工程146个、消防管网160个、智慧门禁56个、火灾感应系统113个,新设立社区警务室69个,配备警务人员529人,实现治安秩序全覆盖。创新治理模式,推动安置区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转型,破解“双重管理”难题,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和身份转化。一是增强自治能力。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网格员接单、党组织评单”的“四单”服务机制,将党领导下的自治组织延伸至安置区的每一个角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提升社区自治水平。二是提高德治水平。深入推进“向不文明行为宣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完善和推广“积分超市”等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文明创建、榜样评选、文化体育、科学普及和感恩教育活动。通过评选“新时代乡贤”“最美家庭”“孝德之星”以及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等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区道德风尚,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法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将村规民约与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度融合,确保社区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如绥阳县虹桥社区,组建190人“大拇哥学习队”,每周入户解决诉求20余件,形成“有事找大拇哥”口碑。
五、聚焦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一是教育服务保障。在各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加大教育资源投入,配套建设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设施,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313个、小学240个、初中196个。如汇川区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自2018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伙伴计划、希望小课堂、亲子陪伴活动、希望工程活动等,为社区学子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该社区现有65名学子考上大学,其中包括5名研究生(2024年,吴曼娜同学考入了北京大学本博连读)和2名博士。二是医疗服务提升。完善安置点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站267个,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和基本的医疗设备,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解决搬迁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三是生活设施配套。围绕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全方位配套建设购物超市、公交站等生活设施,部分社区开通公交专线,方便群众出行,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学堂堡社区围绕“当好移民红管家・共建幸福学堂堡”主题,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主阵地,实现医疗服务、低保转接、教育服务、就业引导、便捷出行等服务全覆盖,构建起社区群众生活“幸福圈”。
一审:陈相永
二审:黄华应
三审:田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