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积善社区:
服务好新市民 幸福生活来“敲门”
日前,走进余庆县子营街道积善社区,蓝白相间的楼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小区内,草坪郁郁葱葱,搬迁群众三五成群闲聊家常,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
作为余庆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六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住惯了农房的老人搬进新房与儿媳共同生活,生活习惯的差异让家庭矛盾突出;自己房子收拾得整洁,公共区域却乌烟瘴气……
从2018年5月至今,社区以党建引领,多措并举,综合施治,让这个搬迁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引、管”齐下 共建美好家园
每到周五下午3点半,居住在积善社区水厂安置房的居民便自发地带上扫帚、铲子,两两一组,开始清理起小区内的垃圾,这样的“传统”从搬迁之初至今已经延续了近6年。
为了理顺社区的治理问题,积善社区“两委”明确将每周五作为“社区清洁日”,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身穿红马甲,到社区的公共区域开展垃圾清扫、杂草清理等行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导居民自觉爱护社区环境卫生。联合社区妇联开展“持家、发展、家教”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坝坝会、入户示范等方式,手把手帮助搬迁群众提高持家、居家能力。
同时,该社区还选拔持家能力强、热心社区管理的搬迁群众组建“治理督导组”,由社区党员干部轮值带领“治理督导组”定期入户开展环境卫生督查,并在社区公示栏设置“红黑榜”,定期更新居民环境卫生评定情况,让脏、乱、差行为在全社区“红脸出汗”,同时,对红榜的居民予以积分奖励,通过“优劣对比”激发社区群众的自主积极性。按季度评定“文明卫生户”“最美家庭”等评定,并对获评的居民实行积分奖励,积分可到社区文明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实现物质小礼兑换文明大礼。
“以前,家里的老人搬迁后不习惯,东西总是乱丢乱放,说也不听,经常发生矛盾,现在,在社区的帮助之下,老人生活习惯有了大转变,家中不闹矛盾了,大家相处更和睦了。”搬迁群众徐文梅说起家中生活的新变化,脸上盛满笑意。
生活壁垒打破了,环境卫生改善了,该社区将目光放到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上,依托余庆县推出的社区治理“众管”、社区事务“众议”、公益服务“共行”三大举措,通过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将整个社区划分为8个大网格,20个小网格,每个大网格配备网格长1名,每个小网格配备信息员2至3名,做到情况掌握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工作落实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实现群众事情群众管。
“现在,我们社区环境干净整洁,居民和睦友好,互帮互助,社区管理轻松又高效。”积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雨雨说。
拓宽失地群众增收路径
“下班去超市储备点肉类、蔬菜,周末好好地弄一桌,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周末。”3月28日,临近周末,搬迁群众王育先早早开始规划周末的家庭聚餐菜单,自从搬迁之后,一家人整整齐齐,这样的家庭聚餐逐步常态化。
王育先是余庆县白泥镇迎春村人,为了养家糊口,她常年在外务工,一家人聚少离多,思念家人时只能通过手机“远看一眼”。搬到县城后,网格党员“几天一访”,党组织书记亲自上门“问需问难”,了解到她在外长期从事“车工”,并且有就近就业的意愿后,便为她联系了余庆青松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让她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
扶上马,再送一程。对于王育先而言,搬出大山,成了新生活的开始,在参加完县里面举办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后,王育先的丈夫回乡发展了70多亩绿茶,为了保障茶叶种得好,镇里面为他配备了“1党员+1专家”的“双重”帮带指导机制,茶叶从种植到销售,全程“协同”。王育先感叹道:“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在余庆县,像王育先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搬迁群众还有很多。近年来,余庆县依托县内就业资源和扶贫车间,让部分困难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了以前因外出务工而造成的分离。
家住积善社区的梁彩萍,搬出大山后,不仅结婚成了家,而且还当选积善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她常常念叨:“是党和政府在帮助了我,现在我要竭尽全力去服务好群众,让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据了解,该县易地搬迁劳动力,在本地的就业率接近50%。
打破城乡二元生活壁垒
“与高中间隔一条斑马线,出门步行5分钟就能到幼儿园,上班仅用步行十分钟……”说起搬迁后的幸福生活,脱贫户贺大军如数家珍。
2018年5月,贺大军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余庆县构皮滩镇高坡村搬出,来到积善社区开启新生活。回忆起彼时的生活,贺大军说:“缺水严重、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太苦了。”
“赶上了国家好政策,让我们搬出大山走进县城,不仅免费住上楼房,而且县里的人社部门还免费为我们培训技能并推荐就业。现在我和妻子一年有4万块钱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贺大军说。
就业和教育有保障,康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22年以来,余庆县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统筹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在积善社区试点打造“党建+春风小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重点聚焦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生活困难老人以及年满75周岁以上的身体状况正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4类群体,探索构建以村(社区)为基本阵地、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养康养旅养相结合的多层次保障、多元化服务、全员化覆盖的“党建+”社区养老服务机制。
为了让入院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家人般的亲切温暖,该县将志愿者服务纳入村(社区)“党建+春风小院”养老服务工作,把热心于养老服务工作的党员、公职人员、村(居)民发展成为志愿者,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组织养老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开展食堂帮厨、送餐就医、心理疏导、文娱活动等养老个性化、多元化志愿服务,为入院老人们送上贴心关怀。
“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院内的离休老干部辛美璠,老伴儿已经去世,子女常年在外工作,平日里一个人过得冷冷清清。自从社区建起“春风小院”,他便在这里过上了集体生活,交了一堆“老朋友”。现在,他逢人就说“春风小院”好,给了他一个安心舒适的“新家”。
(来源:天眼新闻)
一审:刘 茜
二审:鲁 涛
三审:张 俊